學習路上|課內課外的平衡


前陣子寫了一系列「學習路上」的文章,原本是打算用來支持我對於「課內課外的平衡」這個提問的回應。當初的想法是認為一旦大人和小孩對於課內學業的心態健康,不論是身心或是時間,就能有餘裕來追求課外的生活。


但是,我的內心一直遲遲無法把它寫完,有個莫名所以的癥結困住我,直到最近才豁然明朗。這也許不是最終的解答,但是,這是我當下能提供的最好的答案了。


▌什麼是課內課外的平衡?


放大來說,這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:

工作與生活的平衡

責任與樂趣的平衡

該做的事和想做的事的平衡


每個人都不同,而且這個提問,最終得回答到「你想要一個什麼樣的人生」如此巨大的問題。因此,我並沒有一個完美的解答可以適合每一個人。


所以,我試圖將問題限縮至:


在小學階段,如何幫助孩子在兼顧課業盡好本分之餘,又能發展興趣認識自己?

關於學業的部分,可以參考「學習路上」這系列的文章。

關於發展興趣認識自己的部分,以下是我盡可能落實在孩子生活中的作法,提供給大家參考。


鼓勵嘗試


生活就是學習,每位父母能教給孩子的事物,遠比自己以為的多。帶領孩子參與你的生活、認識你的工作、了解你的苦樂。


遇到主動好奇的孩子,可以依孩子的意願,安排孩子有興趣的活動。


若是被動內向的孩子,則需要依照父母的觀察,主動為孩子安排。這樣的孩子比較難跨出第一步,父母可以鼓勵孩子至少嘗試一次、一期,或是約定一段時間。



無限延伸


當孩子對某項事物有興趣時,我會盡可能提供一切需要的資源。


比方說,家裡原本有一套上下冊的希臘羅馬神話故事,女兒看完這兩本後,覺得非常有興趣。過去一年,我們陸續又入手了市面上各種關於希臘羅馬神話的書籍,有些是孩子主動要求,有些是我主動提供。百科可以,漫畫可以,改編小說可以,稍微超出年齡的讀物也可以。主題通通圍繞著希臘羅馬神話,只要孩子有興趣,我就帶回家。


關於閱讀,我一向超前部署。會有大量符合目前能力的讀物,但也會準備略高於孩子目前程度幾個年級內的讀物。絕不強迫,但只要孩子想看,垂手可得。


孩子很有可能在完全探索某一個主題後,轉換到另一個主題,或是延伸到另一個主題,我覺得很正常,也允許讓孩子的內心去帶領他的閱讀方向。



閱讀展演


閱讀、展覽、表演,這些都是能夠拓展孩子生活面向的管道。


閱讀,可以多多利用書店、圖書館,讓孩子可以親自挑選有興趣的書籍。


此外,我也會訂閱兒童雜誌,因為雜誌的主題包羅萬象,可以提供不同層面的訊息給孩子,或許就能從中接觸到孩子有興趣的事物。


展覽,科學館、博物館、天文館、美術館、動物園、植物園、市場、各種市集、跳蚤市場...,都很適合帶孩子去拓展視野。


表演,音樂、舞蹈、戲劇、電影、紀錄片、舞台劇、藝術節、街頭藝人...,現場演出和透過螢幕欣賞有不同的感受,都可以試試看。



接觸自然


人是自然的一部分,能與自然產生連結,從自然中發現美,這些經驗帶給我很大的內在力量,我希望孩子也能感受到,所以時常帶著孩子們走入自然。


接觸自然,不必然是攀登百岳溯溪泛舟,也可以只是坐在公園草地上看著天空,從小處開始,從身邊開始,或許一步步,自然而然地會愈走愈遠。



空白時間


我會刻意為孩子留下空白時間,週一至週五,至少保留一天不做固定安排。這段空白時間可以作為緩衝及彈性運用。


每一天,也確保孩子在上學、社團、才藝課、寫功課、才藝練習之餘,還能有至少一小時的自由時間。


無聊與空白,往往能帶領孩子找到樂趣與興趣。適當的放空,能排解孩子說不出口的壓力,有鬆有緊,才不會彈性疲乏,才能走得更遠。



沒有目的


不要以功利的角度去衡量孩子正在進行的活動,將結果交給生命安排,我們能做到的是引導孩子享受過程。當孩子有興趣,引領他用各種方式去滿足他的興趣。


比方說,孩子喜歡寶可夢,我不會制止,但會引導他去觀察創作者如何創造出這樣有趣的故事,是什麼元素吸引了人們的注意?如果是你,你會創造出什麼樣的寶可夢?


比方說,孩子主動想學樂器,我會支持,同時也會要求一定程度的堅持,只有努力過後才有放棄的權利。但不會加諸沒有必要的想像和期望在孩子身上。學了樂器,不一定要檢定、表演或比賽。學了音樂,不代表孩子只能成為音樂家,音樂是孩子人生的一部分,佔比多大,讓孩子自己決定。


同樣的邏輯,可以類推到各種興趣之上。


-

以上,我也不是百分之百做到,大家不要太有壓力,有多少給多少,每位父母都已經盡力了。寫這麼多的用意,是盡可能提供各種作法讓大家參考,也許還能激發更多其他想法,非常歡迎與我分享。


最後,在大人們想要替孩子安排「課內課外的平衡」時,也請將這一點時時放在心上:


父母是否能支配/管理/影響孩子的人生?



祝福大家!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