貼標籤


週末去公園玩盪鞦韆,碰巧聽到身旁的大人正在數落一名不到兩歲半的男孩子:「怎麼連盪鞦韆都不敢」、「真是有夠膽小」,碎念完又試著問孩子要不要去盪鞦韆,孩子依然拒絕,還加上不斷跺腳搖頭嗚咽表示抗議,大人只好又罵了句「膽小鬼」,並且轉頭責備孩子的母親:「妳就是太少帶他出門玩,才會連盪鞦韆都不敢玩!」


難道,孩子會因為大人的責罵數落而變得勇敢嗎?


看著那位大人的年紀,約莫像是男孩母親的阿姨或是姊姊,算是長輩。男孩母親面對責怪,雖然沒有反駁,至少也有在男孩感到受迫時幫忙回答了一句:「他還不敢,不要勉強他。」


養大一個孩子,從來都不是只靠父親母親。


孩子身邊的大人們及玩伴們,或多或少直接間接地影響著孩子。我們沒辦法為孩子擋下所有的風雨,過濾他們所有接觸的人事物。我們能做到的是培養孩子健康的身心,成為他們永遠的後盾。


回到「膽小鬼」的故事,你也會標籤你的孩子嗎?


我會。


我用我們期望孩子擁有的特質去標籤她、用肯定的形容詞去標籤她、用愛的語言去標籤她... 。


當女兒指著遠方的遊樂器材告訴我:「媽媽,我小時候不敢走有縫隙的橋,但是,我現在敢走了呦!」我回答她:「是啊!一開始你害怕不敢走,但是,因為你一直嘗試一直練習,一點一點進步,然後,有一天你就會了!」孩子很開心地接著說:「多多練習,我就成功了!」


在這個例子,我想強化的是願意嘗試以及願意努力的特質。


所以,我沒有選擇用「對啊!因為你長大了。」去回應孩子。況且,仔細想想,真的是長大了就自然會的嗎?絕對不是,孩子一定做了某些努力,學走路、學說話、學吃飯,都是鮮明的例子。


當我請孩子去洗澡,她有時候會說:「不要!」我說:「可是你去公園玩得髒髒的,洗澡會讓你變乾淨,變香香,會很舒服呦!」她回:「可是,我喜歡髒髒的耶...,你喜歡嗎?」我說:「是喔,我喜歡香香,不喜歡髒髒,小朋友可能也不喜歡和髒髒小孩一起玩。不過,不管你是香香還是髒髒,我都一樣愛妳耶!」女兒很滿足地笑,我接著說:「那我們一起去洗澡吧!」孩子問:「是洗髒髒嗎?我要洗髒髒。」我回:「好啊,我們洗髒髒,走吧!」


在這個例子,我想讓孩子知道我喜歡乾淨,但是,乾淨骯髒並不是我愛她的理由,我愛她就是我愛她。


所以,我沒有選擇用「不洗澡是骯髒鬼」去回應孩子。


用謹慎取代膽小、用重視細節取代龜毛、用精力充沛取代過動...;忽視不期望的行為,大大讚揚符合期望的表現;單純描述行為本身,而不是用自我的觀點去評價行為。


孩子在兩歲以前還沒形成是非對錯好壞的觀念,當大人對著孩子說:「你很骯髒」、「你好膽小」、「你怎麼笨手笨腳」...孩子並不知道骯髒、膽小、笨手笨腳是屬於負面且不被大人喜愛接受的行為,他們得到的訊息直接了當,那就是:我是骯髒、膽小、笨手笨腳...。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教養書籍文章都會提到,請對孩子使用正面肯定的話語。


道理大家都懂,最難的是,有時候,怒氣一來,的確容易脫口說出不恰當的言詞,我也會。改進的唯一方法是「覺察」,練習在當下意識或是事後檢討自己的失言。人不可能不犯錯,而每一次覺察都是每一次進步的機會。我會向孩子道歉,並且重新表述內心的期望與想法。


觀察你的孩子,順應他的天性去引導,如果真的要貼標籤,請貼上好標籤。


---

想一想

1. 什麼叫做膽小?什麼又是勇敢?為什麼勇敢比較好?

2. 你是否尊重順應孩子的天性?天性是可以改變的嗎?要如何改變?


延伸閱讀:

小小孩|當孩子害怕的時候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