進入學校之前|小學是基礎教育
另一個意思是,學習不只發生在學校。
由於小學是國民教育,屬於基礎教育,必須兼顧各個層面的孩子,不論未來從事什麼樣的工作,這段期間的教育目的應當是為了養成一般社會生活所需的能力。
既然是基礎,排除極端的兩極,大部分的孩子或早或慢,理應要能夠在學期內掌握學習內容的八成以上。
由於普遍的超前學習,在國小低年級,很容易聽聞孩子說上課好無聊、課業好簡單。隨著年級的增加,課業內容的加深加廣,孩子們可能在學習上會感到挫折。在低年級沒有養成學習習慣的孩子,相對容易在遭遇挫折後放棄。
超前學習沒辦法帶孩子走得更長更遠,但耐挫力、恆毅力卻可以。
在學齡前至國小低年級這段年紀,是最適合天馬行空、學習如何學習、在生活中經驗大大小小的「挫折」,累積從挫折中繼續努力而後成功的經驗。
但有好多孩子卻浪費生命在超前學習。
我並不反對由孩子主導的超前學習,而且一旦超前學習,可能要連後續的學習方式和學制選擇一併考慮會更有意義。
如果是早慧的孩子,我會提供略高於他目前能力的廣泛閱讀材料,增加各種生活經驗。除非決定走向體制外的學習,如果待在體制內學習,就不事先浪費時間在學校未來會教的內容。
有些父母讓孩子超前學習的出發點是為了建立孩子學習的信心,覺得自己的孩子沒那麼聰慧,如果能在學習的一開始就獲得成功,會讓孩子對自己有信心。
其實,這只是延後孩子遇到挫折的時間。
總有一天,孩子會在學習上遇到挫折,這時候孩子有沒有能力度過挫折,願意繼續學習,這是我更在意的能力。
回到一開始所提的,如果孩子上課覺得好無聊,這就是我告訴他們的答案:學校是基礎教育,學習不只發生在學校。
第一,學校是基礎教育,一開始教的一定比較基本,或許因為你提前接觸過,所以學會了。但是,其他孩子不一定有機會提前學過,因此,上課要尊重別人,讓沒有學過的人有學習的機會,這也是他們的權利。
第二,一定有你還不會的東西可以學,仔細聽、用心觀察,放學後告訴我你今天學到了什麼。
第三,就算你覺得全部都會了,你還可以做一件事:觀察老師怎麼教會學生。
第四,既然你都會了,請證明,請表現出你確實理解的樣子。否則,還是請虛心學習。
第五:學習不只發生在學校,不要只因為掌握了學校的學習就沾沾自喜,這世界很大,要學會看見別人的不同與優點。
相對的,如果孩子屬於在學科學習上比較吃力的孩子,我也是這樣勉勵他:學校是基礎教育,學習不只發生在學校。
第一,既然學校教的是基礎,即使你需要比別人更努力、多花點時間,但是,只要你願意,你一定學的會。
第二,不是只有國語、數學、英文好才是好;跑步、畫畫、做家事、堆積木、待人親切友善、願意與人合作...,生活無處不學習,每個孩子絕對有屬於他的優點。
父母能看見真實的孩子嗎?
陪伴孩子在挫折中繼續努力、幫助孩子在強項處獲得成功,建立對自己的信心,他們會把這個內在自我肯定的動力延伸到其他學習。
祝福大家~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