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緒的覺察和反應|生氣是種工具
算是上一篇的補充。
要先澄清一個誤解,有人會覺得如果想讓情緒平穩,必須練習到不被激怒、不發脾氣。這樣一來,會不會對生活裡的各種喜怒哀樂也沒有反應了?
於是他會抗拒去覺察自己對情緒的反應,想笑就笑,想哭就哭,想生氣就生氣,放任長期的制約控制著自己。美其名為真性情。
另一個極端則是壓抑。
壓抑往往會造成情緒的大猛撲。
其實,這個情緒覺察的練習,並不是透過壓抑來克制自己的情緒,壓抑和克制其實是在蒙蔽自己的感受,這不是真實。
相反地,它需要你更仔細去感受你真實的情緒,看清楚:當下的情緒是什麼?究竟是什麼引發了情緒?這情緒最終導致了什麼行為?這行為導致了什麼結果?
不是不發脾氣,
而是不亂發脾氣。
透過前一篇文章提到的情緒練習,有兩個最大的好處:
第一,透過第二步的「覺察」練習,你會更容易知道自己即將來到情緒爆發的臨界點,而提前踩剎車,不會等到爆炸了,才來收拾殘局。
第二,情緒的轉換會更快,不容易陷在負面情緒的循環裡,不會輕易被情緒困擾。不會因為這些情緒又產生其它負面情緒,沒完沒了。
也就是說,我還是會生氣、焦慮、難過…,但是,這些情緒跟開心、滿足、得意…一樣,會起也會滅。
有些人會生氣自己的生氣,失望於自己控制不住的負面情緒。
當你做到第一步的「接受」,你自然不會再對控制不住脾氣的自己生氣,你接受這個當下的自己,不用勉強自己要馬上擺脫負面情緒,擁抱它,端詳它,就像看著一片雲飄走,它也會消逝。
再來,回到教養上。
你會發現你可以把情緒當成工具,否則不會有所謂的「情緒勒索」,雖然情緒勒索是一個負面的例子。
我把它稱為媽媽生氣的101種方式。
如果要讓「生氣」有價值,就不能讓你的生氣變得常見而普通。小孩(或任何你生氣的對象,先生?)會麻木,逐漸地變得不以為意。
因此,我還是會生氣,但我會試著調整生氣時的行為,也就是第三步的「選擇」,沒有人規定生氣只能大吼大叫。有時候我搞笑,有時候我罵人,有時候我假裝哭、有時候我要求緊緊抱一下,有時候轉身向先生討拍拍、有時候我不說話,有時候我囉嗦,有時候我大吼一聲,有時候我去彈鋼琴…
而且,我會確保生氣時所說出的話語能夠被實踐,言而有信,於是我會更謹慎地選擇說出口的話。
因此,我生氣,小孩不一定知道;但是,若是一旦小孩知道我生氣,他們把我的生氣會當一回事。
生氣就成為了教養上的工具。
從家人之間、夫妻之間到親子之間,我很感謝陪在我身邊的靈魂,讓我有練習與成長的機會,在這個過程中,不論我處在什麼狀態,他們還是接納我包容我愛我。我花了好多年,終於開始覺得自己有了一點點進步。
我相信你也可以,
在這個過程中,你也會感受到生命的愛。
祝福你!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