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習路上|爸媽能做的事
▌把擔憂收起來
身為孩子的照顧者,是最容易觀察到孩子「不足」之處的人。但是,這個「不足」不一定真實。父母若是帶著自身經驗形成的濾鏡,看著孩子。這個「不足」,往往可能是父母過去或現在的不足。
例如:
媽媽小時候很害羞,常被同學欺負,卻因為膽小而不敢吭聲。媽媽就更容易在孩子身上觀察到膽小害羞的個性,因而為孩子感到擔心。
另外,成人的擔憂也往往是基於過去的經驗在擔憂,在時空背景不同之下,孩子和你也不同,不一定會遇到相同的課題。
例如:
爸爸小時候成績不好,孩子要上學了。他開始擔心小孩會不會跟自己以前一樣,成績不好,學習得很痛苦。於是把開學,進入小學,視為「好日子」的終結,在言談中、無形中,都帶給孩子「學習是痛苦」的感受。
因此,當你看著孩子,內心興起了某個念頭時,你能不能看得清楚這個「念頭」從何而來?
這也是為什麼有人會說:
所有的關係,都是你和你自己的關係。
同一件事,不同的人可能會興起不同的念頭。然而,這些只是你的「念頭」,你可以決定要不要採用,要不要回應,或者就讓念頭消逝。
還有一個更簡單的方法:把擔憂收起來。
你可以擔憂,
但不要在孩子面前說出來。
那很有可能是你的擔憂,
而不是孩子的。
你還是可以把擔憂放在心裡,不表現出來。在此同時,做任何你覺得有用的事,來幫助孩子克服你心裡以為的擔憂。
▌把批評收起來
沒有人不會犯錯,批評並不會幫助孩子從錯誤中學習,一再重複的批評等於是為孩子貼上標籤,混淆孩子真實的自我,讓孩子陷入這個標籤,更不容易改變。
-
對,我就是壞孩子。
不管我怎麼做,
你只看到我做不好的一面。
考不好,就代表我不是好孩子嗎?
可是,我明明不覺得自己不好啊!
-
批評會讓人感受不到愛,這不屬於愛的語言,即使父母的出發點是愛,孩子卻感受不到。
-
對,我就是笨,
你們只愛聰明的哥哥。
我罵你,也是為你好,
你以後就會知道。
-
如果能現在就知道,不是更好嗎?
把批評收起來,可以這麽做:
❶ 評論行為而不是批評人格
這不是一個有禮貌的行為 O
你沒有禮貌 X
這不是一個友愛的行為 O
你不友愛 X
❷ 直接說出明確的建議或要求
你怎麼那麼被動,不會主動去做功課? X
去做功課了 O
請好好吃飯 O
❸ 引導孩子做出期望的行為
想一想,是不是還有什麼事沒做呢? O
你覺得這是設計來讓你攀爬的遊具? O
你都講不聽,要講幾次這樣很危險? X
❹ 鼓勵或陪伴孩子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
大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,用責罵的方式數落小孩,小孩也不會因此做得到。
如果你知道怎麼做,可以為孩子示範。
如果你也不知道怎麼做,可以和孩子一起摸索,或者,當一個支持者都好過當一個只會嘴砲的批評者。
❺ 多說愛
每次想批評孩子的時候,試試看先說出你對孩子的愛。
❻ 強化正向的特質
延伸閱讀:貼標籤
▌把比較收起來
先想想「比較」有什麼好處?大多數人都是為了激勵孩子進步、見賢思齊,所以透過比較來增加孩子向上的動力。
這會有幾個盲點。
① 對孩子的不信任
父母不信任孩子本身就具有向上動力。
人和人之間的比較,就算父母不說出口、在學校、在社會中,孩子都觀察得到、感受得到。
有人比我高、有人比我胖,在孩子眼中,一開始只看見不同,是人們透過比較,把不同窄化成優劣。
② 對生命的不信任
不信任生命的安排。
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條件都是為了幫助我們完成這一生的課題,都是最好的安排。每個人的功課不同,所需要的條件也不同,盲目地去追求別人的條件,恐怕會看不見自己的課題。
一個常見的例子:訓練一隻魚去爬樹
魚,明明可以在大海裡悠遊,卻因為父母羨慕猴子會爬樹,也要求自己的孩子去學爬樹,忽略掉孩子根本是一隻魚。
③ 走向了侷限
以往人們一直認為2小時跑完42公里是人類的極限,很長一段時間的紀錄都停留在2分零幾秒,遲遲無法推進。
一方面是人們為自己設下了界線,沒有開放這個可能性,始終不覺得人可以突破這個速度;另一方面是,不需要突破2小時也能贏過別人得到第一名,何必努力追求突破?
比較,是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目前的位置,但是,人人都不同,這個比較真的對自己、對孩子有意義嗎?
知道了,放心裡就好;孩子一直在成長一直在改變一直在進步,當你拿孩子跟王小明比較,孩子的最佳表現就可能只跟王小明一樣,父母親自侷限了孩子的可能性。
往外追求,是有限的,往內探索,孩子卻有著無限的可能,甚至能夠突破人類的極限。而你卻要他贏過隔壁的王小明就好?
不要跟手足比較,
不要跟過去比較,
不要跟別人比較,
在陪伴孩子學習的路上,爸媽能做的三件事就是把擔憂收起來,把批評收起來,把比較收起來。
拉把椅子坐下來,好好欣賞孩子的人生吧!
祝福大家,
創造無限的可能~
留言
張貼留言